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

[閱讀心得] 《我。睡了。81個人的沙發》


[我曾經趕得要死,以為這個世界只有一種可能性,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趕什麼。]

[幸好,因為我終於忘了自己是誰,所以我終於找到我自己。]

[儘管我們面前還有多少東西必須學習,原來最重要的,是給自己一段獨處和消化的時間。]





《我。睡了。81個人的沙發-THE DISAPPEARED YEAR》

作者:連美恩

書本翻開了第一頁,使我有所疑惑了一下:[這本書,獻給我的爸爸]
難道,作者的父親已經過世了嗎!?還是因為感激父親呢!?關於這個問題,我留給以後的自己。因為在閱讀的過程,我將會發現這個答案。

這本書內容很簡單,在第八頁的時候已經說明了作者自己的一切。24歲、一個女孩、獨自在國外流浪14個月。在『自序』幾乎已經把各位讀者內心的驚嘆號都打出來了,這讓我非常感到驚訝。作者本身旅遊經歷所拍攝的照片夾雜在內容上,減少了書本文字容量,比較分享的其他兩本,真的是虧大了。但看過『自序』這一章,我就喜歡上這一本書的內容,即便它文字少,頁數少。

因為我會知道:「這是一本追求自我的故事。」

閱讀過程,文字內容似乎跟我的腦波同步率很高,我很容易的就接收了文字內容所表達的意思,這使我閱讀速度快了很多,可能是因為作者跟我的年齡相近的關係。在閱讀過程少了一層年齡上的隔閡。

所以我決定以一個章節表達一種想法來編寫這本書的心得。可能只是將文章重點敘述出來,也可能只是說說有趣事情與當地文化,但也可能是一種新的體悟,而這就是我在書上閱讀中所得到的思想與知識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CHAPTER 1-出走
遇到人生的溝時,把自己丟到溝裡面,寧可在溝裡面痛苦,也不要一生都不面對那份迷惑。
『gap year』,開啟了這本書的出版,指的是上大學之前讓自己有一段空缺假期,來進行想要的人生。作者於20歲時在曼谷所相遇的18歲德國人所的得知的名詞,這段相遇,一直持續到23歲,當作者面臨所有學子在畢業時會遭遇的問題,就業?升學?這二選一的問題時,她選擇了答案以外的第三個選項:「流浪一年、gap year」,背起了七公斤的行李,離開溫暖的臺灣。

作者對於台灣教學環境、家庭相處、自我追求....這方面,會發現在這閱讀這章節中,有很多不一樣的觀點,而其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:「離開了以後我才明白,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可以很少,如果那包行李可以讓妳撐上一星期,就可以撐上一年。」,我想每個人對於這句話都會有不同的看法。思考太多,很多事情都是等做了或者離開原有的,才會有所體悟。不是嗎?

讓我想起單車環島時的自己.....


CHAPTER 2-迷網
我很想回家,卻有一種不知道家在哪裡的感覺。我跟自己說,我不是出來尋找一個答案嗎?
開始有許許多多的不期而遇的活動,從這一篇開始與看到此書的結尾,會發覺,這是個屬於作者的啟蒙開始。但對我來說也是個啟蒙:「離開台灣,看到越多的藝術,越不知道藝術,或藝術家的標準在哪裡?」這句話對於之前的我,總是對著藝術或設計品保持著這樣的疑問,而且我還是在台灣當地觀看。

但作者所參加的一個party,「街頭畫家塗鴉比賽」所表達的感受,卻讓我對於這個問題有新的啟蒙思想。旅遊的插曲,在這篇有著不一樣的開始,作者身上皮包遭小偷偷竊,這可是一個人一輩子都不一定會遭遇到的事情。『空虛』來自對於朋友達成目標的恭喜,反射在作者身上,她的感受,我想這不是一種良性的感覺,卻對於人生中,不可或缺。

而在我最近參加的藝文活動中,我開始用我自己的方式來思考表演者對於作品的想法與意義,在觀看的過程鉛筆在筆記本上幾乎不曾停過編寫,對於音樂我總是會放棄我眼前的一切,用耳朵來聆聽表演者傳達的感受與氣氛。或許是遭受到這本書的影響吧!!我很享受那種感覺。


CHAPTER 3-睡沙發的日子
隨著一段又一段寫滿悲傷與快樂的故事,我逐漸觸摸到這個城市的節奏與溫度。
意外的發現一個有趣的網站,[Couchsurfing-沙發衝浪http://www.couchsurfing.org/],一個非常令人感到自由的網站,而目的是希望每個人在旅行的過程中都可以和當地的人、事、物產生更有意義的互動與了解。而臺灣據然有提供6059個沙發提供網站會員參考,這是我所不知道的資訊,但卻因為一本折扣過後不到300元的書,相遇了。真令人興奮。

在旅居他人的沙發過程中,作者本身的攝影細胞創造出她眼前所看到的任何細微事情,情感、相處、動機,都是攝捕的目標。在伊斯坦堡與土耳其host相處過程中,意外的發現了情侶相處光鮮亮麗外表下的脆落與自私。閱讀過程中,我些許從文字上感受到,作者表達人對於感情的那種自私心態與溫柔待人是不能畫上等號的。

與其他host的相處,在閱讀上替作者捏了把冷汗,雖然在現實社會上有許許多多負面的新聞與資訊在,但作者自己的決定,必定會有兩面的答案,人心複雜,在國外的社會上充滿著許許多多的問號,一個女生,在面對男性的host時,當需求大過一切的時候,她如何去面對呢?

另一項體悟,作者旅居安特衛普時,遇到一個鬼才藝術家,用自己的創作方式表達對於[十三號星期五]這個在國外充滿不吉利日子裡,以落實生活方式來影響當地的社會。在閱讀上得知比利時人覺得藝術應該落實在生活上,優美的石頭雕像對於他們來說,在現代以無法震撼人心,所以當地政府特別鼓勵這種街頭藝術活動。假如在台灣早已被警方捉去開罰單了。

此章節讓我了解到很多國家城鎮的文化特色,在文字上,對於我來說有個初步了解與想像空間。


CHAPTER 4-夢遊
這是一個會讓人盛開的城市,它讓女人像一多盛開的花,燦爛奪目,香味濃郁,但誰不知道當花開得最盛的時候也代表花朵即將要凋零。
來自巴黎的host,是gay情侶,兩人因工作關係而那份情感,有了一絲的插曲,但作者的眼光卻看透了這一切,也開啟創作的細胞,作者與他們討論的結果設計成七個故事圖片,而我很高興在書上看到了期中的四種。鮮明的強烈的圖片,對於我在藝術的想法觀點上多了一點學習。

意外的知道[愛爾蘭知名畫家-Marty]與作者相遇,讓我看到此畫家對於書上圖片作品的想法,讓我起了一陣雞皮疙瘩,反戰的主題,讓Marty到伊拉克進行取材,原本受難者清晰的五官,而在回到歐洲後,畫家卻沒有辦法寫實性的畫出,在腦中剩下扭曲的殘影。印象深刻的一段文章,自己在回憶中,畫面總是那樣的清晰,不敢想像腦中剩下扭曲殘影的那種感受。

巴塞隆納-西班牙,作者文中表示,她從這開始從野丫頭進化成女生,當地的外國人,總覺得當地生活的亞洲女生很安靜、很害羞!??但作者的態度強勢、拒絕一切示弱的表現與坦白,卻讓他們對於詮釋成自信與直率的代表。所以這也是進化的原因之一,接踵而來的邀約與曖昧,讓野丫頭在臺灣沒有辦法體會的感受。而大部分在臺灣的男性,對於這樣的女生,是不是也是將她當成野丫頭呢?作者在書上有提供自己的觀點。



CHAPTER 5-創作
真的開始喜歡上倫敦,是從拍照開始的。
知道關於「Squat」,原意就是鳩佔鵲巢,在倫敦這高消費的城市,一群沒有辦法支付房租的民眾,充分表現出這英文單子的意思。作者所說在荷蘭,甚至立法規定住超過一定時間的空屋,而所有權歸居住人所有。真是非常有趣的資訊。

英國倫敦,在我自己的觀點,是一個歷史貼近生活的都市,我想應該是很活躍的。但此章節表現出作者對於倫敦民眾的一種比喻,冷漠,而一連串的不愉快的遭遇,也造就作者作品上的一種強烈觀點。

就是從這章節開始,讓我對於攝影這個區塊,有種不一樣的想法。我本以為拍照攝影總是玩弄光圈、快門...等一切攝影的專有名詞。但我在閱讀自此時,對自己的這種愚蠢想法,自行糾正了。由於後面文章作者比較偏向於作品的展現,也讓我有這個機會去學習解讀相片傳達的感受。

我察覺,並思考過,原來那些我之前自以為是的想法:「一堆攝影專有名詞。」都只是附屬工具、是工具,為了是什麼?為了....就是強烈的表現出攝影師從一公分四方不到的取景器,運用這些工具,將自己的想法與所要付予這畫面的意義更加鮮明的表現出來。因為持續性接受作者作品強烈的視覺感受,讓我在這閱讀到此的這一刻,對於攝影的看法,成長了。



CHAPTER 6-自由
這是一個孤單的城市,因為沒有人理會你,但也因為沒有人理會你,最終你可以做一個百分之百的自己。
Burlesque舞團,諷刺荒謬劇,以喜劇和誇張的音效來詮釋,圖片看起來在台灣可能像是一場讓一群男生抓狂的上空秀吧,但在當地確是以藝術的角度去觀看。國與國之間不同的眼光在此很明顯的表現出來,而作者以倫敦跟美國當做一項分析。

作者在倫敦的第一項作品,恐懼感強烈的讓我感覺到。將一名模特兒,化妝成蒼白了臉孔,一手持美工刀,一手經由特殊化妝師畫成的割碗傷口。在英國知名的大笨鐘前進行拍攝。想要藉此表達冷漠的倫敦人民對於此應該也會刻意停下腳步吧。但圖片上可以發現,是有不少民眾在場圍觀呢!!

還有[Tortuer Garden],一種Fetish的文化,極致的迷戀。充滿新奇的章節,讓我對於國外種種有趣生活,多了些許的資訊。



CHAPTER 7-放逐的理由
不管我們面前還有多少東西必須學習,原來最重要的,是給自己一點獨處和消化的時間。
這一篇我最喜歡的章節,因為尋找到一個我持續思考問答題的答案:「為什麼我的母親不了解我!?為什麼?」。由於倫敦是一個高消費的城市,作者準備的20萬台幣旅費,自然在這段已經將近結尾的旅程中是不夠用的,而當作者自己求助於父親的過程遭受到的困難與挫折讓她抓狂。讓我眼前模糊的出現我與我媽的相處情形的景象。

倔強、頑固、反對,是我常用於應付我媽的方式。而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也是如此的應付她的父親,作者的一句話:「父母不是應該無條件支持自己的孩子嗎?」,卻換來了她朋友Joannel的一句話:「美恩,妳爸爸也只是個平凡人,為什麼妳對一般人這麼寬容,那麼大方,對自己的爸爸卻那麼嚴格,那麼不近人情。」


由於我習慣施工現場建屋裡的一間臥室一個人休息,所以在當時中午休息時間時所閱讀到這一段章節時,我看完後遽然沒有辦法入睡,滿腦子思考這個問題。作者當時用了一個禮拜的時間寫了一封信解釋了旅遊的這段時間、自己的作品、跟渴望作者父親愛她。而那段隔閡在一通電話下化解了。

當我在網路上搜尋到的作者的新書分享會時,那個全家在書皮看板上的合照,讓我自私的羨慕。或許我該給自己的一個機會也給我母親一個互相重新了解的機會。


《後記》
大多提出了一般人對於此書的一些看法,但我喜歡作者對於一般人的回應,也說明了,雖然在閱讀的過程,感覺到很開心很有趣的旅遊、很多新鮮事、很多城市、很多遭遇,但投出一個問題:「你家願意給一個陌生人居住三天以上嗎?」,這個問題給在螢幕上前閱讀的你跟正在打字的我,一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。而作者已經對於這個答案提出了想法。非常的鮮明跟寫實。

一本尋找自我的故事,讓閱讀過後的我,有了不一樣的感受跟想法。

「大部分的內容,單純的抒發我閱讀過後的想法,有些許的說明書上的內容,假如作者或出版社認為我在編寫上有侵權的部分,也請不吝嗇的跟我說,我會馬上作更改!!」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